在18年前的今天,一位少年在屏東高樹國中的廁所中失去了生命,他平時因性別氣質不同而遭受霸凌,平時沒辦法在下課時間上廁所,18年前,他在某堂課結束前向老師報告要去廁所,從此再也沒有回來過。他叫葉永鋕,從此之後,台灣的同志、性平運動都可以看到有人紀念他,而葉媽媽(陳君汝)更是一次次的出來,告訴所有因為自己的不同而遭受不平待遇的人們,不要怕,要勇敢,我們要繼續努力。
那是一個連「同志」這個詞都很少被提起的年代,葉永鋕不是因為身為同志而去世的,事實上葉永鋕甚至還活不到可以釐清這個認同的年紀就逝世了。
葉永鋕是因為「不同」而遭受霸凌的,當我們認為別人跟我們不同的時候會怎麼樣,一種可能是將對方視為非我族類,既然非我族類那就可以欺負、可以謾罵、可以侮辱訕笑,這種事情屢見不鮮,從原漢之際、日人與台人之間到省籍衝突,攤開台灣的歷史來看,屢見不鮮;而在付出了許多代價後,走到今日,我們知道不能因為別人族群的不同、長相的不同、性別的不同而有所差別待遇,但在面對差異時,若無法找到共同點、甚至無法理解,那也就無法互相尊重。
性別平等教育並非同志教育,性別平等也許會有關於不同性傾向的相關資訊沒錯,但更重要的,是開始認識眾多不同的性別氣質;把性別平等教育將同志教育劃上等號不僅是狹隘的想像更展露了對於多元性別平等的無知。
希望所有畏懼性平教育的家長們能夠明白,性別平等教育最終也是最重要的,無非就是讓接受資訊的孩子明白,要能尊重差異;但要尊重差異的前提是要能理解,理解的前提是要能好好認識,這就是性別平等教育的意義——好好認識自己的/他人的那些不同。
就算在我們面前的人,他/她的某些地方看起來和我們不一樣也沒什麼關係,那些不同的地方無礙於辨認出我們相同的地方,其實我們都一樣,一樣是人、一樣出生在這塊土地上,也一樣需要交朋友,一樣需要愛。
如果萌萌們堅持只能接受品德教育以此來避免霸凌的話,那就在課堂中看玫瑰少年的影片吧,還有葉媽媽——陳君汝的受訪影片,這才是品德教育最重要的事情,背什麼兄友弟恭都沒用,理解差異才有用。
讓下一代生活在一個能尊重不同差異的社會,那才是有機會能創造幸福的方式。
#誰來點播首蔡依林的不一樣又怎樣